【资料图】
引导语:关于三国,自然离不开刘备的话题,这位一心为了重拾大汉光辉的后裔,为了在乱世中实现理想而竭尽一生,即便在他死后也备受争议,这当中的争议点之一便是将自己的位置传给了那个“不争气”的儿子刘婵,众所周知,刘备有四个儿子,他又为什么将位置传给刘婵呢?这还得从这四个儿子说起。
关于刘备的几位儿子,据相关资料表示,他们分别是刘婵、刘封、刘永和刘理,而这四位儿子中,实际上只有刘婵一人的身份最为站得住,刘婵是刘备与甘夫人所生,刘封是他认领的义子,并非亲生,而刘永和刘理二人的生母又不详,由此他们的身份很容易招人非议。可见,从出生来看,刘婵是最见得人的。 至于说刘婵“不争气”,主要还是其犯的三大错误,第一是重新宦官黄皓,导致蜀国后期内政纷乱,难以控制;第二则是不战而降的事实,这是刘婵毫无魄力的直接体现,但是蜀军偷渡阴平之后实际上已经具备反击的能力,但是作为一军之中的刘婵却率先投降了,让蜀军吃了大瘪;最后便是后人津津乐道的“乐不思蜀”的故事了。关于“乐不思蜀”这个词,想必很多人上学的时候都看到过,这往往象征着某些贪生怕死之人,这正是当时刘婵流亡时衍生而来的词语,彼时司马昭成了后三国时期的佼佼者,蜀国在刘婵的带领下也走向衰落,面对司马昭的询问,刘婵茎说出了乐不思蜀的华语,实在有辱先烈。
那么,刘备为什么将自己的位置传给刘婵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呢?这其中,存在着诸多原因。第一便是“嫡长子继承制”的存在,刘备作为一个尊崇仁义之人,其固然深谙伦理道德制度。作为一名织席贩履出生的人,刘备的汉室后裔身份实际上并不风光,在他千辛万苦打下蜀国的江山后,自然也知道当中的艰辛,想着死后继承他位置的自然偏向自己的亲生子,加之嫡长子继承制的存在,刘婵是名正言顺的继承制也免了外人的非议。
第二是刘备对刘婵寄予厚望。之所以对刘婵寄予厚望,是因为刘婵是刘备五十多岁才得来的儿子,算是老来得子了。由于先前第一个儿子在出生后不久便夭折了,因此刘婵实际上成了长子,刘备年事已高,对这个亲生儿子寄予厚望而传位于他也不出奇。第三是刘婵有蜀国建国功臣的拥护,这里的建国功臣就是关羽、张飞和诸葛亮等人,这些人知道刘婵是刘备年事已高而得来的长子,自然也倍加宠爱,毕竟当时蜀国恢复大汉的霸业还没有实现,因此他们培养下一代主公的必要。这些疼爱刘婵的建国功臣中,赵云和诸葛亮最为明显,前者单枪匹马救刘婵与危难之中,后者更是将之纳为自己的弟子,将之拥入门下。
最后一点便是,刘婵实际上是有真材实料的。后人说刘婵不争气不假,但是说起资质平平未免就片面了。实际上,刘婵在资质上并非草包,他成年之际便得到了老师诸葛亮的高度评价,评价之具有天资,并且十分爱护下士,具备成为将领的潜质。至于诸葛亮的评价,以他的性子与魄力,大可不必撒谎,因此刘婵资质平平的说法本身是站不住脚的;并且为了刘婵的成长,刘备不仅请诸葛亮作为他的老师,还为他填充了许多古籍,各种兵书、史书和札记都伴随刘婵,即便他再没有资质,在这种环境下不受影响,想必没人会相信,良师的耳濡目染之下,他的各方面势必都会有质一样的提升。
资质方面没有问题,但是不争气也是事实。宠信宦官黄皓的问题,这是刘婵执政蜀国的末期了,多年征战未果,朝内势必风云突起,此刻刘婵听信宦官谗言似乎也在所难免,毕竟宦官相比于那些文武大臣,对他的位置争夺是没有那么明显的。而说到不战而降,这同样表现了刘婵的心理变化,起先的时候刘婵或许还能竭力地接过父亲的大旗,但同样因常年征战未果而怀疑人生,加之本身实战经验匮乏,面对敌人时的胆怯便暴露了出来,于是便有了不战而降的事件。
结束语:关于刘备传位给刘婵的原因,当中还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,有传统伦理制度的牵绊,有个人事业延续的厚望,也有当事人本人潜力的影响。至于说刘婵“不争气”,屈辱的历史事件无法改变,但是作为后人,我们是基于历史观而非当事人的角度观看这些事件的,这就有可能出现一个问题,我们看到的历史,是偏向于新王朝的,他们在编撰前朝的历史时,往往都会为了自身存在的正义与合法而做了一些主观的想法的。
关键词: